婚嫁

漯河的婚嫁习俗

发布时间:2024/1/16 8:40:41   
春深日暖,人生的春天也适合在这美丽的季节绽放,众多新人选择在“五一”前后走进婚姻殿堂。那么,漯河的婚嫁习俗你知道多少呢?记者走访相关民俗研究者,了解漯河的婚嫁习俗。

01说媒

“以前社会比较闭塞,人们的社交有限,尤其是女孩子,很少走出家门,即使到了出嫁年龄,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很难寻到婆家的。说媒就成了婚嫁的第一道程序。”郾城区文化馆的民俗研究者*说。漯河有句俗语叫“中间没人事不成”。这个“事”大多指的就是婚事,“人”就是媒人。而“媒人”中的“媒”便是未婚男女,也被媒人称为“媒茬儿”。有了“媒茬儿”媒人才好说媒,两头奔走,穿针引线。漯河民间还有“成不成,酒两瓶”和“吃大红鱼”的说法,这是谢媒人的规矩。“只要媒人登门,就要设宴招待。”今年78岁、家住郾城区孟庙镇新郑村的周桂花老人说,“喝完酒,回家走,媒人不能空着手。”吃过喝罢,媒人走时,主儿家还要给媒人送上一包红糖。“送红糖给媒人,意思就是让媒人嘴甜一点儿,多说一些好话。”周桂花年轻时做过媒人,对说媒的规矩很熟悉,“媒如果说成了,还要给媒人谢礼,一般给几块布和一些钱。结婚那天,必须要把媒人请来坐上座。婚席上的那道红烧鲤鱼,必须由媒人先动筷子品尝后,其他人才能吃。所以,媒人上门说媒,开场白往往都是‘我要吃你家的大鲤鱼了’。”

02相亲

“过去漯河的相亲习俗一般是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里,女方在闺房里观察男方的一举一动。如果看上了男方,就会出来给男方倒茶,感觉不合适便不出闺房,男方也就知道这门婚事不成了。”周桂花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被拒绝的可能。人们秉着真诚的态度,用含蓄又巧妙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和伤害,这也是相亲习俗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说。“初次见面,男女都要带着一条新手绢,如果觉得双方可以继续交往下去,就互相交换手巾,这个仪式叫‘换手巾’。”周桂花说,“换了手巾后,男方就要在饭馆或者酒楼里安排吃饭,见面就算成功了。”

03下聘礼

“换过手巾后,媒人会安排第二次见面,这次就是下聘礼,也就是订婚。”周桂花说。下聘礼就是男方把聘礼送到女方家,古礼叫“纳征”。只有下了聘礼,才算是定了亲。下聘礼之前,一般还要做两件重要的事:一是打听。双方通过亲戚、熟人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境、人品等;二是合八字,古礼叫“纳吉”。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漯河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就是男方将女方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过去人们把生辰看得很重要,认为配偶的八字和自己的八字不合会带来灾难,民间有克夫克妻之说。”*说,“如果八字、属相不相冲,则双方各出婚帖一份,男方择日下聘礼。”“下聘礼的场面比较大,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要参加,她们不仅相看女婿,还要帮助女孩挑布料、买衣服(男方给女方买)。中午,男方还要摆上几桌,请大家吃上一顿大餐,男方及男方的七大姑八大姨还要给女孩见面礼。”周桂花说。下聘礼后,男女就算正式定了亲,双方就不能应允别人再上门提亲了。

04送“好儿”

“‘好儿’是个日子,定在哪一天结婚,那一天就是‘好儿’。”周桂花说,“‘好儿’定好后,由男方正式通知女方,叫送‘好儿’”。“好儿”是男女双方共同商定的。送“好儿”之前,男方的父亲(或家里主事的长辈)要到女方家去一趟,俗称要“好儿”。双方家长商定个具体的月份,让男方来送“好儿”。送“好儿”首先得看“好儿”。一般都是男方看“好儿”,当然也有女方看“好儿”的。“好儿”一般都是双日子。以前的“好儿”大多都选在腊月,故而民间有“八月送‘好儿’腊月娶”的俗语。定了“好儿”,选好了送“好儿”的日子,男方就可以往女方家送“好儿”。送“好儿”人的身份必须是男孩的父亲,如果父亲过世,则由本家主事男性长辈代替。另外,可有男孩的兄长和叔伯一两人陪同,这陪同的两位,俗称“篮的”。所带礼品除了烟酒之外,还必须有一块“水礼”(俗称“礼条”,就是一块猪肉)、四样素菜和几匣点心。水礼和四样素菜送到女方家后,当日即可把它们做成下酒菜,端上餐桌。但带去的点心却不能吃,因为那是让女孩提去看她舅舅的。舅舅一看点心上面覆盖的红纸,就知道外甥女要出嫁了。送“好儿”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四样菜和点心的规矩变化不大,其他礼品都有所变化。送“好儿”的人到了女方家,女方要设宴款待。酒过三巡,男方家长就当着众人的面,将“三金”等礼物和红包交给女孩,然后商议“好儿”那天如何迎娶。事情商量好后,客人回去不能空着篮子,必须要压点东西。这东西也是有讲究的,一是一块木炭,二是一块酵子。两种东西都要用红纸包好。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寄托,木炭是希望女孩嫁过去后日子过得就像木炭一样红红火火,酵子是祝愿他们以后的日子就像发酵的面团一样暄暄腾腾。送“好儿”的人回到家中,要把木炭放在火炉上,酵子放进面缸里。

05婚嫁头天准备

婚嫁头天,男方家要铺床,女方家要装箱。结婚的头一天上午,要把吉祥喜庆的对联贴在院子的大门、屋门上。铺床就是找儿女双全的嫂子辈的女性来铺新床,铺一层撒一把核桃、枣、花生,嘴里还要振振有词地念叨:“一把核桃一把枣,大哩领着小哩跑。”同时,在新床的四角放上干草和红砖,寓意为:铺红砖,引(生)状元;铺干草,引(生)探花。还要在新房每个柜子里放上核桃、枣、花生。当天晚上,新郎家还要有新郎的好朋友“压床”,也就是睡在新床上。“压床的人通常是新郎年龄最小的弟弟,或弟弟辈分的小男孩。”郾城区龙城镇孔沈邓村86岁的村民孔庆岭说。装箱也要有新娘的长辈和嫂子辈来装,装一件,先放进筛子里过一下,意思是不能把娘家的财带走完。箱子装完后,先不能盖上,以防还有遗落的东西,箱子盖上后就不能再打开了。同时,箱子里还要放上核桃、花生、枣和压箱子钱。

06结婚典礼

举行结婚典礼当天黎明,男方家要组织人到新娘家抬嫁妆。鸡叫头遍,抬嫁妆的人就拿着扁担、绳子出发了,每个人胸前都系着一个红布条子。到了新娘的家,领头的人问一声:“都准备好了吗?”新娘父母便指着新嫁妆说:“准备好了。”于是,抬嫁妆的人把嫁妆用绳子捆扎停当,放一挂鞭炮,抬起就走。按照接亲风俗,新郎出门接亲人数为单数,返回时人数要为双数。也就是说,接亲的人要单数,送亲的也要单数,这样就可以单数来双数回。旧时,有钱的人家用两抬或四抬花轿,伴以鼓乐、锣、伞等仪仗前往迎娶;穷人家用一顶花轿或者牛车,带班唢呐到女方家迎娶。花轿到时,出嫁女由长辈把发辫盘成发髻,以示婚配。嫂子辈的人将红纱蒙在新娘头上(俗称“盖头”),扶其坐在椅子上,由二男抬至轿前,两位女送客将其搀到轿内。新娘上轿后,由其兄长帮轿,女方送客者坐车随后,放礼炮三响,起轿回程。花轿中途不得着地,新娘遇十字街口要撒钱,还要燃放鞭炮。还有一个俗称“浆子嘴”的人,到新娘娘家时,在门上、缸上、石头上贴上小方块红纸(意思是给门神、缸神等报报喜)。到十字路口、拐弯处、牌坊门等处还要贴上红纸贴,红纸贴也叫“号贴”。贴红纸贴这个风俗至今还保留着。花轿抬至新郎家,有婆家妹子搬着板凳、拿着鞋子来到轿前,让新娘子换鞋。新娘子换鞋后,踩着凳子下地。在过去,还有两个中年妇女掀开轿帘,从捧盒里拿出新木梳给新娘拢头,接着有两名小姑娘搀着新娘出轿,踏席而行(新娘子脚不能沾地),跨越大门门槛处事先设置的马鞍,至“天地桌”前停下。“天地桌”上放着斗,斗里盛满麦子,上面插着一杆秤,称上挂着一个铜盘、两个馒头、数枚柏枝,象征着夫妻美满幸福、白头到老。新郎新娘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进入洞房。进入洞房后,有婆家小妹端来一盆洗脸水,先让新娘洗脸。随后,还有婆家人端来半生的面条(新娘带来的随身饭)。新郎喂新娘:“生不生?”娇羞的新娘会说:“生!”在场众亲友会哈哈大笑。生,寓意着明年新娘生个白胖娃,面条寓意夫妻长长久久。晚间,夫妻要喝“交杯酒”,也就是“交心酒”,邻居少年和新郎好友则对新郎新娘百般调笑、嬉闹逗趣,进行“闹房”。还有“听房”。“听房”是新郎的朋友们躲在窗户外、床底下偷听新郎新娘对话。“新媳妇娶过来的第二天早晨,要给长辈们行磕头礼。”周桂花说,“这也是新媳妇进门之后认亲的一个仪式。”通常由婆婆领着,新媳妇给婶子、大娘们磕头。“受头”的长辈要给新媳妇准备一份磕头礼钱。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逐渐改变。现在虽然仍有上述几个程序,但简化了许多,一些迷信色彩较浓的程序已被淘汰。

07敬茶

结婚典礼上还有敬茶的习俗。茶被人们视为“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用茶叶作聘礼是希望女子专一。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开林黛玉的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可见,“吃了我家的茶”就代表女方愿意嫁给男方。“如今在婚姻过程中出现的茶礼文化,更多的是希望双方能和谐共处、相敬如宾。”*说,“现在的婚礼中,饮茶习俗已被简化了,一般是男方在迎娶女方当天,女方要依据辈分一一向男方的直系亲属敬茶,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并借由敬茶的机会,改口尊称男方的父母为爸、妈,希望以后的家庭生活能以礼相待、和睦共处。”

08回门

结婚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这是婚嫁活动的尾声。因为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如果新婚第三天逢“八”,要顺延一天,在新婚的第四天“回门”。小夫妻从娘家返回时,还要带上娘家烙的油馍让婆婆吃。有的娘家会在油馍里多放些盐、辣椒,或放进干草,以戏弄婆婆。当然,这些不文明的风俗现在已经被淘汰了。来源:漯河日报张新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