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地方话语中的婚嫁习俗

发布时间:2024/1/16 8:40:43   
(1)旧时婚嫁习俗在人类社会,结婚须通过举行一定礼仪的形式来获得认可,即需经由文化形式的奠定。换句话说,男女双方必须经过一种公开的、庄严的、社会认可的方式来缔结婚姻。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以先秦时期社会风俗为基础建立了婚姻的“六礼”制度,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规定了6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称之为“六礼”。作为千年古县,在西周时曾为内地,因而民风颇有周风,民俗也颇合周礼。该地的婚俗虽经历了时间更迭,但从择偶到成婚,大体上也延续了“六礼”,必须经过不同的程序,举行不同的仪式。新中国成立前,该地男女婚姻为封建包办,或是买卖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定亲时,先由媒人根据门当户对的条件,进行提亲。双方父母基本同意后,请算命先生对男女两人的属相、生辰推算相克与否,不相克的即为合婚。然后是互赠彩礼,互换“更贴”(上写二人各自生辰月日),至此算是完成了定亲仪式。在成亲前,由双方父母事先择定良辰吉日作为成亲之日。经过双方操办,完成各项准备事宜。成婚那天上午,女方派人去男方家送嫁妆,也有男方去女方家取嫁妆。下午,由引亲领着新郎乘轿(少则一乘,多则三乘,富贵者八乘)或坐车,笛吹细乐伴随,前往女家娶亲。如若女家路途遥远,也有在婚日早一些时候把新娘送到男家村旁人家,以便男家就近迎娶,谓之“送亲”。娶亲时,无论乘轿或是坐车,由女方家回来时都不能走原路。新娘下轿后,新郎把续绸的一端塞于新娘手中,自己拽另一端,将新娘牵往家中。进家后,两人一拜天地,二拜爹娘,最后夫妻对拜。进洞房之后,新郎要用长签子揭去蒙在新娘头上的“盖头”,由新郎的嫂嫂给新娘送两碗汤,一碗饺子汤,一碗面疙瘩汤。款待女家宾客时,新郎到席间分别向新娘的舅家、老舅家行叩头礼。夜间,新郎、新娘“坐宴席”,“闹洞房”也就开始了。此夜洞房内点长明灯。婚后由新郎家最密切的亲友轮流请新娘吃一天饭,以示安慰之意。婚后第九天,娘家来车接新娘回去住四天或八天再回来,称之为“回九”。婚礼至此才算结束。婚礼,富贵有别,富家的婚礼相对繁琐,而穷人家的仪式就比较简单一些。(2)现代婚嫁习俗年新中国成立后,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法律提倡男女平等,规定了婚姻自主,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之后,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择偶标准、婚礼仪式也变得有所不同。自由恋爱后再结婚的成为主要的男女婚姻结合形式。也有先由媒人说合,然后男女见面,双方同意后再谈情说爱的。如今的婚嫁礼仪,现在大抵包括如下的环节:(1)见面礼。在该地,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男方要付给女方见面礼,见面礼大概为一千到两千元现金不等。(2)订亲。订亲之时,男方要支付女方一定数额的“订亲钱”以示确定亲事。定亲时女方家还特别看重男方家是否有为结婚置办有“新房”,如果没有,很可能这桩亲事就“*了”。(3)纳彩。定亲之后,男方要备办“三金”或“四金”电动车(条件好的是汽车)、手机、各类家用电器等作为彩礼择日送往女方家,在彩礼中,有些女方对于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的品牌也很看重,有的甚至讨价还价。现在,当地婚礼中,女方家已不再单独为新娘置办嫁妆,一般全是男方家送的彩礼,包括现金或物品(家具等)作为女方的陪嫁。有个别经济条件富裕的女方家庭也会为男方的购车或家具花费补偿一定的现金作为新娘嫁妆。(4)下好。所谓“下好”就是择定吉日作为婚期,付完彩礼之后男方要选定举办婚礼的良辰吉日。确定好婚期以后,男方要送麻糖(一般为个)到女方家,告知婚礼举办确切日期。(5)婚宴。在婚礼正式举办前几天,一般为农历逢三、六、九之日,女方家会摆酒席宴请亲朋,告知喜事。男方家一般在正式婚礼举办的头天晚上,在自家摆酒席宴请宾朋。(6)婚礼。在正式举办婚礼之日,男女双方的各项礼节和消费项目更是多不胜数,最主要的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封儿钱”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当地农村婚礼大有模仿城市之势。很多男方家庭会到城里请专门的婚庆公司来举办婚礼,在这类婚礼上也存在各种消费的礼节和项目。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非常拥护的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承接与延续更加注重。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别,虽然同处在一个地区,但当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不尽相同,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有钱的农民,由于自己的家庭经济宽裕,他们的消费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农民,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差的农民,消费观念则在富裕群体的带动下,盲目的进行攀比,对农村的社会风气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状况也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冲击下的多元化社会环境,反映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694.html
------分隔线----------------------------